2008年10月5日
day3上午行程:
金澤日航飯店→兼六園(日本三大名園之一)→金澤城(石川門)
於金澤日航飯店很西式的餐廳用完自助式餐點,
隨即展開一整天緊湊的行程,
照例先行與讓我們有舒適夜晚的飯店來個合影留念~
本日第一個行程為兼六園
【兼六園簡介】
兼六園是日本屈指可數、兼具寬廣及美景的林泉迴遊式大庭園,
與石川縣水戶市的偕樂園、岡山縣岡山市的後樂園同稱日本三大名園,
可說是代表金澤的名勝。
兼六園曾經是擁有百萬石加賀籓籓主前田家的私人庭園,
佔地約11萬平方公尺,
從第5代籓主前田綱紀開始營建,
直到第13代籓主前田齊泰完成為止,
共花費180年的歲月。
兼六園原本是歸屬於金澤城,是城堡的外圍庭院建築。
城堡對面的斜坡地庭院的歷史最悠久,
加賀藩第5代藩主前田鋼紀1676(延寶4)年,
將此地方的作事所(工程所)移至城堡內,
建蓮池御亭,四周作為庭院。
此為本園起源,當時被稱為蓮池庭等。
1759(寶歷9)年金澤發生大火,
蓮池庭大部分也被燒毀。
第11代藩主前田治脩致力于庭園的重建工程,
並於1774(安永3)年築造了保留至今的夕顏亭和翠瀑布。
另外,東南平地千歲台一帶曾既有過7位家臣的武士的家宅,
也建過藩校等幾經變遷。
1822(文政5)年,第12代藩主前田齊廣建造了豪華的隱居地-竹澤府邸。
在其庭院內引辰巳用水挖曲水小溪,架各種石橋。
竹澤府邸完成的那年,
前田齊廣拜託奧州白河藩主白河樂翁為園起名。
白河樂翁從中國宋代詩人李格非所著《洛陽名園記》中
取其兼備宏大、幽邃、人力、蒼古、水泉、眺望之六勝,
命名為「兼六園」。
竹澤府邸完工後僅2年,前田齊廣就去世了。
第13代藩主前田齊泰拆毀該府邸擴挖霞之池塘,
新增曲水,以求與既有的蓮池庭協調相稱。
由此,形成了現今雄偉壯觀的林泉迴遊式大庭園。
廢藩後,1874(明治7)年5月7日,
兼六園面向公眾開放。
1922(大正11)年3月8日,
根據「史跡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的規定,
被指定為"名勝"。
1950(昭和25)年,
根據現行「文物保護法」,
兼六園又重新被指定為"名勝"。
1985(昭和60)年3月20日,
還被認定為"特別名勝"。
金澤城兼六園周邊地理圖
兼六園入口處
兼六園簡介與入場卷
簡介封面,即為來到此處必拍景點之一
一人一本簡介,內有詳細的遊園地圖,
以及著名名勝景點的簡介,
可以順著地圖慢步欣賞...
從入口處-桂坂口進入後,
沒多久即可抵達簡介封面的主要景點之一-琴柱燈籠
「琴柱燈籠」可說是兼六園的地標,
秋天時有紅色楓葉、拱形虹橋、與霞之池畔樹色的襯托,
讓此處成為遊客爭相拍照的景點。
擁有獨特造型的琴柱燈籠,
其由來可追溯至百年前,
由於象徵兼六園的櫻樹枯死,
園方為了尋求另一個象徵來接續,
想到金澤製作古琴的工藝相當出名,
於是打造了以兩根石柱支撐的石造燈籠,
而其又因形似琴柱,故名為琴柱燈籠。
與老公一起加入排隊的行列,
搶拍這個四季有著不同景色的琴柱燈籠,
第一次來到此處僅為初秋,
因此沒有看到如簡介上那樣有著火紅楓葉相襯的琴柱燈籠,
但,霞之池四周樹影景緻,
已充份讓我體會到了藩主們所欲打造的幽邃、與水泉之美。
霞之池與蓬萊島一景
霞之池位於兼六園的中央,寬5,800平方公尺,深達1.5公尺,
為第13代籓主前田齊泰於日本天保8年(1837年)營建。
池子中央的小島稱為蓬萊島,有長生不老的意思。
因為島的形狀很像烏龜的殼所以擁有別名龜甲島。
搭建於霞之池內的內橋亭,
是第5代籓主綱紀在營建蓮池庭時建造的四亭之一,
第11代籓主前田治脩在重建蓮池庭時重建。
(四亭:內橋亭、舟之御亭、時雨亭、夕顏亭)
雖然現在是浮在霞池上的,
在日本籓政時代時內橋亭位置於現在的茶店街的中心。
因為是用橋把兩個房子連接著所以稱為「內橋亭」。
其不只是茶室,也作為看馬的調教所以別名「馬見之御亭」。
內橋亭沒有一般公開,
唯有在每年5月7日,
兼六園首度一般公開時會舉辦茶會。
松樹群與建築在平靜無波的霞之池中的內橋亭形成倒影,
可再次體會到白河藩主樂河所提之幽邃意境。
而霞之池整個引水工程所耗費之人力心力亦令人相當佩服。
唐崎松
位於霞之池畔一株枝繁葉茂的松樹,
為兼六園最具代表性且最美之松樹,
其為第13代藩主齊泰,
從琵琶湖畔的唐崎取得種子培育而成的黑松。
拍攝的人群實在很多~
跟老公不想花費時間等待,
只好繞到一旁,
僅拍攝唐崎松部分但卻是其最獨特的樹影一景,
其樹枝為橫長於霞之池中,
園方為了維護並雕塑其優美之姿態,
架起許多支柱保護飛升的枝椏。
而兼六園每年11月開始,
會裝架起一種名為「雪吊」的防雪護樹吊繩,
用來預防松樹被大雪壓垮,分散降雪的重量,
其作法是以超過樹木高度1公尺左右的柱子為中心,
自頂端垂下繩子並分別綁在枝幹上,
形成一個傘狀的繩架,
而雪吊工程亦成為北陸宣告冬季到來的一道風景線。
其中以唐崎松的防護工程最為困難,
因最初造景時刻意讓枝幹橫向霞池上方伸展,
所以進行雪吊工程時必須搭乘小舟來完成。
光是聽到他們維護及搭建所需花費之人力心力,
再次深深感受到日本人對於事物的專注及用心。
這次造訪此地為10月初,
因此無緣看見這一項特殊景觀,
只好靜待下次再訪了~
雁行橋與曲水一景
為使用11塊赤戶室石(安山岩)擺成雁隊飛翔的式樣,
由此得名為「雁行橋」。
而且,每一塊石頭都形如龜甲一般,
又稱為「龜甲橋」。
曲水的由來,
為寬永年間(1631年)金澤城的一場大火,
翌年,為預防大火再度發生,
第3代藩主前田利常命令商人板屋兵四郎,
從犀川的上遊引水作為金澤城的「防火用水」,
稱作辰巳用水設施。
沿著園內流動的曲水小溪就是利用了辰巳用水的豐富水源。
(圖片來源:http://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new/download/
sozai/jpg/gankobasi2.jpg)
日本武尊之像,又稱為明治紀念碑,
建於1880年(明治13年),高5.5公尺,
是日本最古老的銅像。
日本武尊是日本的神話人物,
傳說祂力大無窮、善用智謀,
替日本王權開疆拓土,
而其子嗣則為日本天皇的直系祖先。
原本只單純認為是一尊壯觀精緻雕工的雕像而已,
但在看了它的介紹後,
才知道它的象徵意義,
在極為尊從天皇的日本人民心中,
這個雕像的意義應該遠遠大於我們這群觀光客吧...
根上松,
與其命名相符,
這棵宏偉的松樹,
其粗壯的根部生長於地面上,
而為防止它傾倒,
可見周圍架起許多支架支撐。
自根上松再更往深處走去,
可抵達一大片梅樹林-梅林,
看簡介上,梅花綻放時節的圖片,
一大片梅花林,行走其間一定很浪漫很美吧...
而兼六園內另一美景,
即是行走於花見橋上,
觀賞櫻花、杜絹花及燕子花
園內種植的菊櫻,
綻放時花瓣數量據說超過300多朵,
那個美景,
相信也吸引不少賞花的人前來~~
位於梅林內的舟之御亭
為第5代籓主前田綱紀在營建蓮池庭之際所建蓋的四亭之一,
於日本平成12年(2000年)和時雨亭一同被重建。
舟之御亭原本位於瞭望台的西北,
由那裡可以遠望日本海、河北瀉、能登半島及白山連峰等自然絕景。
舟之御亭的特色是亭的形狀為船。
現在雖然位於梅林的一旁,
但卻也成為欣賞梅花的絕佳景點。
坐在其間,雖沒有唯美的梅花景緻可以欣賞,
但卻可以想像到當下的美景,
也可讓走累了的雙腳暫時歇息一下...
離開舟之御亭,
步上幽邃、婉蜒的步道,
一旁的綠地的吸引住我的目光,
遠遠瞧見,還以為怎麼在一片松樹下種植了草皮地,
走近看才知道,
原來是一株株小小的松樹苗,
摸起來軟軟的,一株株近看好可愛哦
庭園深幽步道一景
再往前走去,來到四亭之一的時雨亭,
有著很美名稱的時雨亭,
是第5代籓主前田綱紀在營建兼六園時就有的建築,
原本稱為「蓮庭御亭」
在日本明治時期的廢籓政策後很可惜的被撤走,
目前看到的建築為2000年在新庭園完成之際重建的。
亭外設有木製長椅,
可讓旅人在此暫坐休息、品嚐甜品,
亭內提供日式和菓子及抹茶(700日圓),
日式和菓子及煎茶(300日圓)可以自費品嘗。
夕顏亭
是茶室,園內最古老的建築,建於日本永安3年(1774年)。
蓮池庭原本有四亭,
而唯有夕顏亭保留了當時的姿態、位置,與當時的地點。
夕顏亭曾經被稱為瀧見之御瀑布或是飄庵,
因為茶室內的牆壁上有夕顏(夕顏是日文葫蘆的古字)的彫刻所以得此名稱。
茶室的牆壁之中有3面牆設有障子(日式紙門),非常的珍貴。
只要拉開障子就可寮望瓢池和翠瀑布,是個絕佳的地點。
夕顏亭側面一景
擁有最古老歷史的夕顏亭,
屋頂與合掌村建築一樣是茅草建構成的~
夕顏亭入口處,
整棟建築看起來有點弱不禁風的感覺,
好像走進去腳步重一點就會破壞它一樣
瓢池
兼六園的營建由製作瓢池開始。
兼六園因為失火而燒去了一大部分,
但第11代籓主前田治脩加建了翠瀑布和夕顔亭等才有今天的規模。
瓢池的名稱來自池子的形狀很像葫蘆,
葫蘆在日文稱為瓢箪,大小2個島比喻為神仙島。
翠瀑布
翠瀑布高6.6公尺、寬1.6公尺是園内最大的瀑布。
從夕顏亭內往外看,即可看見翠瀑布,
在自家庭園內可看見瀑布,
有股富裕人家才可享受到的奢侈感...
海石塔
是豐臣秀吉出怔朝鮮時帶回日本,後來贈送給前田家。
海石塔僅由人力堆疊而成,
卻可以經過那麼長的歲月而沒有毀壞,
這也是兼六園內珍貴物之一。
三芳庵
與夕顏亭,由杉本鵬太郎於明治8年創業,
為一餐廳,
分為本館(位於夕顏亭正後方)、
水亭(為兼六園發源地,浮在瓢池上的一棟建築)、
別莊,位處較不為人所知,據說有許多名人在此住宿過,
例如大正天皇、大文豪芥川龍之介...等等。
經過三芳庵,步道的前方,
可看見兼六園內另一項歷史悠久的設施-噴泉
噴泉
乍看之下沒有任何特徵,
但其實是日本文久元年(1861年)營建,
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噴泉。
這個噴泉是當時為了將水引入金澤城的二之丸而營建。
噴泉的水是用石管由霞之池引進來的,
因為霞之池在地理位置上比噴泉池還要高,
這個噴泉池就是利用這個地勢差所產生的水壓而噴水,
所以噴泉池所噴出的水的高度恰好與霞池的水面同高,大約3.5公尺左右。
水壓會隨著霞之池的水位變化,導致噴泉的高度也隨著變化。
猛一看,真得覺得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規模沒有其它曾看過的噴泉來得大或有變化,
但了解了其建造的手法及所代表之歷史意義後,
才真正對它另眼看待,
沒有現代機械馬達等等工具,
光是計算地理位置及水壓等自然因素,
即可建造出一個自然噴泉,
只要霞之池不乾枯,
這個噴泉的噴水即不會停歇,
真的覺得以前的工匠真的是太厲害了...
欣賞完日本最古老的噴泉後,
與老公抓緊時間,
趕往兼六園外的金澤城公園石川門
金澤城公園是由日本江戶時期,
加賀籓前田氏的居城金澤城遺址編制的都市公園,
佔地大約30萬平方公尺。
金澤城的歷史,是一段不斷發生火災再重建的迴圈。
從1546年金澤御堂的創建開始,
大約每隔20年到30年就會發生一次損失慘重的大火,
最嚴重的一次是1759年金澤城大火,
大火將城內建物全數燒毀,
之後花費3年才將籓主與家族的宅第二之丸御殿重建,
1788年重建石川門。
最近一次的火災發生在1881年,
將二之丸御殿、橋爪門、五十間長屋等,
歷時70年未發生火災的金澤城燒得幾乎一乾二淨。
現在的金澤城編制為一座公園,規模廣大,
以菱櫓等重建歷史古蹟為中心,
包括石川門與城牆、內護城河、多座以舊時建築用地燒毀後改建而成的廣場,
以及各個時代建築的城牆遺跡。
2001年,菱櫓、五十間長屋、橋爪門續櫓等古蹟依照1808年火災後重建的形式,
主要建物以日本傳統建築的木造軸組工法加以復原,
是明治時期以降全日本規模最龐大的木造城郭,
另外在地基與必要部分加上殘障專用電梯和強化鋼筋等現代工法與設備。
石川門
金澤城的搦手門(後門)。
石川門和三十間長屋是舊金澤城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之一,
建於1788(天明8)年,
被指定為國家的重要文化財產。
白色閃耀的屋頂使用的是鉛瓦。
石川門是聳立於金澤城公園入口,
入母屋造的城門。
日本指定重要文化財。
門上有火槍射擊用的隱藏式小洞和投石用的洞等,
屋頂舖著用鉛作的瓦。
這些鉛在戰爭爆發時可改用於炮彈。
含鉛的屋瓦及海鼠璧是典型的金澤城建築特徵。
石川門燒毀於1759年寶暦大火,
於日本天明8年(1788年)重建。
走進金澤城公園,一片開闊,
許多建築仍在重建維護,
但外圍城牆門建築的壯觀,
仍能讓我感受到其過去曾經歷過的歷史,
也稍稍的體會到了以前的日本城民生活或則戰爭時的情境...
【後記】
在兼六園與金澤城的遊歷,
有點像是走進了時光隧道,
在眼前浮現了許多歷史情景,
也見證了日本人對於建築設計的堅持與精緻技法,
所以,在這裡,
我想不能純綷的用觀光欣賞風景的心態來看待,
如能進而去了解其背後的歷史,
相信在此的遊歷會更增添幾分意義...
(待續...)
。。。。。。。。。。。。。。。。。。。。。。。。。。。。。。。。。。。。。。
【2008年名古屋之旅】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5】名古屋東急飯店。熱田神宮。名古屋城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4-2】木曾古道紀行(馬籠宿)。惠那峽遊船。免稅店名古屋地下街自由行。名古屋東急飯店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4-1】SKYPARK HOTEL。木曾古道紀行(妻籠宿)。午餐-信州蕎麥麵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3-2】立山駅山中便當。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SKYPARK HOTEL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2-2】飛驒高山祭之森。世界遺產白川鄉合掌村。金澤市區夜遊。金澤日航飯店
★【2008年名古屋立山黑部day 2-1】飛驒溫泉旅館。日本天皇最愛秘境上高地。大正池。河童橋